
哇!好美的字唷!!
這幅有趣的書法作品是哪位老師的創意呀?!
喔喔~原來是旅法藝術 家李伯元 老師的創作。
『百巧不如一拙』此句諺語有何意義呢?!
我們大家來認真的想一想吧?!
您們大家想到了嗎?!
『百巧不如一拙』,“巧”與“拙”,一般人皆習慣於巧,不善於拙。
巧意味著,投機取巧,巧得心機太深,巧得花樣太多,
讓人不能親近,反而令人感到害怕。
所以呀!!不是真正的“巧”,不如“拙”比較好;
“拙”就是實在、至誠、本分,就是按部就班的“拙處力行”。
“難得糊塗”的人生哲學,此即所謂“取巧”不如“養拙”。
星雲大師云:『熟能生巧,勤能補拙』。
世間上沒有一步登天的好事,凡事都必須按部就班、力行實踐。
所謂“一步一腳印”、“萬丈高樓平地起”,如果基礎不紮實,
或是懈怠疏懶,則如氣功師練功,
一日不練,十日無功;十日不練,百日無功;時斷時續,斷送氣功。
如果是鋼琴家,則一天不練,自己知道;兩天不練,同行知道;三天不練,外行知道。如果是作家,也要勤於寫作才能進步,否則寫作不勤,就會一日不寫,筆重十斤;兩日不寫,筆重百斤;三日不寫,筆重千斤;久不動筆,筆重萬斤。一旦“筆重萬斤”,則表示不能再寫作了。
所謂“養成大拙方為巧,學到愚時才是賢”;
要得巧功,必須先付出許多笨拙的苦功。
現代人不注意“拙處力行”,例如軍隊未能刻苦訓練,怎能沙場取勝?
學子不用心苦讀,怎能金榜題名?
科學家也是要經過百千次的實驗,才能有所發明;
工程師繪圖,也是要不厭其煩地修改,才會有傲人之作傳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