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關於朱芳本
About
Fang-pen Chu
生於1955年,彰化永靖鄉人
彰化永靖望族,30年前開始投入收藏,補釘收藏品逾300件
破硘重圓
南北朝以降,流傳「破鏡重圓」故事,其實先民愛物,破損鍋碗皆能綴補,以金屬補釘修復的鋦瓷,更因巧奪天工,自明代引領鑑賞收藏風潮,迄今是藏家追尋焦點。
古今中外,任何收藏都講究完好無缺,一只花瓶裂了紋、缺了角,身價立跌。不過,對補丁老件收藏家朱芳本而言,破損後重新釘補的「鋦瓷」,更有獨特韻美。為珍愛古人惜物精神,與匠人精湛工藝,個人收藏縱然增值空間無限,朱芳本老師卻矢志不賣不交流,要讓這項破硘重圓的失傳藝術,留與後代賞玩。
不只因為補釘獨一無二,這項可上推明朝的補釘技藝,在1960年代之後已走入歷史。朱芳本將「補硘仔」工具納入收藏,為這項失傳技術留下記錄。
惜物食代
食器,對惜物惜情的先輩而言,每一只碗都是珍貴的物力,碗破了,可透過老師傅的巧手修補,「補硘仔」(補破碗)曾經是家家戶戶重要的活動,更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,這項技藝更可上推至明朝年間。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與食器的演進與便利取得,這項蘊含豐厚人文情感的工藝,腳步逐漸蹣跚。
如今,全臺灣僅剩下兩位老師傅保有老手藝,其中一位就是彰化永靖朱芳本老師傅,他收藏超過200多件補釘鋦瓷,就為珍愛古人惜物精神,與匠人精湛工藝,私人以35萬元購得補釘青花瓷、12萬元換得乾隆缺角瓷杯,他矢志不賣,要讓這項破硘重圓的失傳藝術,留與後代。
在40、50年前物資缺乏的年代裡,「補硘仔」是台灣相當普遍的行業,那時只要家中有珍貴或具紀念價值的碗盤容器不慎打破,便會將碎片拾起,找來補釘工匠修復後繼續使用,一直到民國50年代以後「補硘仔」行業才逐漸成為歷史名詞。
「補硘仔」是指補過釘釦的瓷器,工匠會將糯米煮熟擣爛、加入蚵灰,黏補破碗後再用拉鋸穿孔,將金屬釘斜打進去,是一種純手工高超的補釘技術,補痕密貼平順,甚至採雙釘補釘,修工更是精細,凡經過補釘過的瓷器,不僅牢固、不漏水,更延長了該瓷器的壽命及延展了瓷器的實用功能,補過釘的瓷器,更成為人們鑑賞與懷古的對象。